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七侯笔录男主角有几个笔灵 > 第十九章 遇难不复相提携(第2页)

第十九章 遇难不复相提携(第2页)

他们正吃着,忽然门外有三个人走了进来。这三人俱是青短劲装,头戴范阳笠,背着竹书箱,斗笠一圈上都有素白薄布垂下,看不清来者的面容。店小二一迎上去,为首之人便冷冷道:“三碗清水,六个馒头。”店小二很是乖巧,见这几个人举止古怪,不敢多说话,赶紧转回厨房去。那三人随便挑了张桌子坐下,把竹书箱搁在地上,只是不肯摘下斗笠。

陆游正喝得高兴,忽然“咦”了一声,放下酒坛,朝着那三人横过一眼。朱熹亦睁开双眼,朝他们看去,似乎觉察到了什么。

那三人却对陆游、朱熹二人毫不注意,只是低头喝着水,嚼着馒头。一人忽道:“时晴大伯,眼看就到宿阳城了,咱们可需要事先做什么准备吗?”为首之人冷哼一声:“兵贵神速,在这里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赶路,争取在傍晚入城。我不信诸葛家的人比咱们快。”另外一人又道:“可是几位长老最快也得明日才到,就怕今晚诸葛家的人也到了,我们实力不足啊!”为首之人把水碗“砰”地搁到桌子上:“怕什么,以咱们三人的实力,最不济也能牵制住他们一夜。”

“嘿嘿,有意思。”陆游低声笑道,他凑到朱熹身旁,“那三个人,你可看出什么端倪?”朱熹道:“我的紫阳笔有所感应,莫非他们也是笔冢吏吗?”陆游道:“不错,应该是韦家的小朋友们。他们居然跑到这种穷乡僻壤,不知有什么古怪。”

笔冢主人在笔冢闭关之后,就一直靠诸葛家和韦家这两大家族,只是两族互相看不起对方,隐隐处于对立状态。这些常识朱熹都是从陆游那里听到的。

陆游忽然露出唯恐天下不乱的表情:“听他们的交谈,似乎在这附近要有一场乱子。怎么样,咱们跟过去看看热闹吧?”

“何必多事,我们还是早日到笔冢的好。”朱熹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

陆游悻悻地闭上嘴,暗骂这家伙就是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可是他天生喜欢研究笔灵,眼看三个笔冢吏在身旁,就像强盗看到了黄金,心里瘙痒难忍,便又压低声音道:“让我去探一探他们的笔灵底细,看个究竟吧,这不费什么事。”朱熹啜了口茶,夹起一块腌菜放入口中,毫不关心地说:“君子非礼勿看,非礼勿听,你不是君子,随便好了。”

陆游笑眯眯地放下酒碗,闭目感应了一阵,咧嘴笑道:“两个神会,一个寄身,却是难得。”

“神会”指的笔灵自行认主,与笔冢吏融合度最高;“寄身”是强行把笔灵植入笔冢吏体内,能力便不及“神会”。

陆游掰起指头细细数着:“带头的那个叫韦时晴,是司马相如的凌云笔;另外两个年轻人,一支是王禹偁的商洛笔……嗯,那支寄身的,是颜师古的正俗笔。这阵容还不错。凌云笔是不消说的,商洛笔差了点,但胜在神会;那颜师古的正俗笔,也是不得了……”

朱熹听到其中一人居然带着颜师古的笔,不免多看了他两眼。颜师古是唐初儒学大家,与孔颖达齐名,朱熹身为儒门弟子,自然格外关注。

“那支笔灵,是属于颜师古的?”朱熹悄声问,语气里多了丝恭敬。陆游得意地看了看他:“你不是君子非礼勿听嘛,怎么这会儿又来问我?”朱熹理直气壮地回答:“非礼自然勿听。颜师古撰写过《五礼》,至今仍大行于世,乃是礼制宗师,我打听他老人家,又岂能算是非礼?”

两人正说着,那三位笔冢吏已经吃完了东西,起身上路。陆游问朱熹:“你说咱们这次跟不跟上去?”朱熹毫不犹豫地回答:“跟!”跟刚才的淡漠简直就是判若两人。陆游盯着他,无奈道:“你这人该说是太直率了呢,还是太无耻了……一点都不加遮掩吗?”

“君子守正不移,略无矫饰。”

朱熹推开桌子,朝酒家外走去。陆游叹了口气,扔出几串铜钱给店家,也跟了出去。

这一次,一贯淡然的朱熹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那种执着的劲头连陆游都自愧不如。两人紧紧尾随着韦家的三位笔冢吏,一路潜行。他们一个是笔灵世界的老江湖,一个是生炼笔灵的天才,很轻易就藏匿了气息。那三位笔冢吏浑然不觉,只顾赶路。

到了傍晚时分,官道前方果然出现一座小县城,城门刻着“宿阳”两个字。他们正好赶到城门关闭,混在最后一拨老百姓里进了城。

那三位笔冢吏进城之后,却没去客栈,而是掏出几方砚台,在小城巷子里四处溜达。陆游悄悄告诉朱熹,这砚台叫作聚墨砚,是笔冢吏用来搜寻笔灵的指南针。自古笔墨不分家,在这砚台的凹处滴上几滴灵墨,这些墨水会自动朝着笔灵的方向聚过去。

“看来在这个宿阳城内,可能会有笔灵蛰伏哪!”陆游的语气里有着遮掩不住的兴奋。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新出现的笔灵。朱熹奇道:“可你不是说每一支笔灵都是笔冢主人收在笔冢里吗?”陆游解释道:“不是每支笔灵都会收归笔冢,偶尔也会有例外。像是李白的那支青莲笔,被炼化后立刻消失无踪,笔冢主人都拿它没办法;如果笔冢吏在外面死亡,他的笔灵也可能会变成野笔,四处游荡。笔冢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世间搜集这些野笔,送回笔冢。”

正说话间,三名笔冢吏聚到了城中一处祠堂。这祠堂看得出是个小家族的产业,陈设不多,石碑也只寥寥几块。祠堂前的小空地落满了残叶枯枝,看来这个家族的子孙们对祖先的孝顺不是那么殷勤。

三人站定,环顾四周,为首的韦时晴喜道:“这灵墨已经在砚上聚做了一团,想来那笔灵就在附近。”其他两个人听他一说,立刻卸下背上的书箱,从里面取出笔筒、笔挂,准备收笔之用。

朱熹伏在离祠堂不远的屋顶,忽然压低声音问陆游道:“那支颜师古的正俗笔,是什么功用?”陆游想了想道:“颜师古一生最擅长审定音读、诠释字义,他的笔灵没有战斗能力,但却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人的声音,改变人眼中看到的文字。和别的笔灵配合起来,威力无穷。这次派他出来,韦家可真是下了血本。”

“一代宗师,就只落得会篡削的境地吗……”

朱熹喃喃道,重新把身子伏下去,在阴影里看不出表情。

不知何时,四个黑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祠堂四周的山墙上,都是头戴斗笠、一袭青衫,在夜空中矗立不动,说不出地诡异。站在祠堂空地正中的韦时晴正忙着勘定方位,突然心生警觉,抬头一看,一声大喝:“诸葛家的,你们来做什么?!”

没人回答。

四支笔灵“呼”地从四人头顶冲天而起,霎时将整个祠堂笼罩其中。

祠堂空地中的三名韦家子弟均是面色大变。这四支笔灵出现得极其突兀,事先全无警兆,显然是早有蓄谋。不待他们有什么反应,另外又有六个人影跃入空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颀长身子,面色乌青。

“诸葛家的散卓笔童!”

韦时晴反应最快,他双手一展,振声怒喝。凌云笔应声而出,平地掀起一阵剧烈的风暴,祠堂外一时间飞沙走石,让人几乎目不视物。那几个笔童被这大风吹得摇摆不定,韦时晴喝道:“才臣,上!”

那名叫韦才臣的笔冢吏迎风一晃,手中便平白多了一杆白棍。这棍子极直极长,浑身纯白,不见有一丝瑕疵与节疤在上面,精悍无比。韦才臣双手握住棍子,虎目圆睁,用的居然是本朝最为流行的太祖棍法。有一个笔童本来就被大风吹得站立不稳,又突然被商洛棍扫中双腿,发出“噼啪”的竹子爆裂的声音,腿部寸断,立时跌倒在地。

“好一支商洛笔!”陆游不由赞道。

这支商洛笔的笔主,乃是宋初名士王禹偁。他开宋代诗文改革之先河,以文风耿直精练著称,被苏轼赞为“雄文直道”,所以临终前也被炼成了笔灵。只可惜与历代高人相比,王禹偁才学有限,所炼的商洛笔仅取其宁折不弯,化成一杆可长可短的直棍,成了笔灵中少有的近战武器。

只见那商洛棍在大风之中舞成一团,棍法精熟凌厉,剩下的五个笔童只能勉强与之周旋,很快又有一个被一棍扫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