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质的,至少绝大多数能被感受到的部分是物质的。
电磁相生、火焰蒸腾,即使看似没有实体的事物,要么依附于物质,要么属于物质的特殊存在形式。
甚至所谓的精神体和灵魂,兴许也可以视作尚不可知的物质类型,被目前认知之外的自然法则统御,等待着未来某人在合适的时间将其纳入统一体系中。
但“信息”或“知识”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了。
它依附于物质,是物质状态与差异的表现。
理论而言,只要有物质差异的地方就有信息,从纸上的墨迹、岩石的纹理,到基因中的碱基序列,都在客观上保存了信息。
然而作为物质的依附者,信息本身没有实体,既不能直接对物质世界产生影响,也不能独立存续。某种角度上,它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潜在未显的存在”。
未被阅读的书籍在物质层面已然存在信息,当且仅当读者的意识介入后,才被赋予了思想和价值。
既无法被划分为物质,也不可被简化为意识活动。以物质为根基,却又以意识为归宿,处于两者交界处。
未曾存在、无处不在。
克拉夫特向来是个灵活的唯物主义者与可知论支持者,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发现和未被理解的事物。
哪怕荒诞奇诡的深层,也没能对他的世界观造成根本性影响,反而扩展了认知范围。
所以此时他受到的冲击反而最大。一种活着的知识,颠覆了以往认知,让人陷入彻底的混乱中。
物质与意识间的壁垒彻底打破,它游离于两者间,时而存在于意识,时而显形于物质,是对唯物论最直接的反驳。
【更高层的东西?】
真正意义上的魔法,一条通道、一座桥梁。
这就说得通了,他所看到的只是现象,就像没法向普通人说明有个与现世重叠又截然不同的世界、又是怎么在那边与现世间穿梭,因为空间认知不允许他们理解两个没有通道的层面如何沟通。
克拉夫特面对的情况也类似,认知所限让他没法看到物质和意识的更高本质,所以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其间可以存在某种活物,并无缝转换。
当然,即使无法理解,不妨碍凡人重创乃至杀死深层生物,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同样的,克拉夫特也能抓住这条理解范围外的生物。
现在它正凝固在意识中,被一个个念头严丝合缝地包裹着。
意识在频繁的接触中生成了这些念头,一部分与未知之物耦合,另一部分则是可理解的,像特异性抗体抓住靶目标那样。
所以它并非融入了意识,只是被抓住罢了。
很有趣也很危险的状态。
克拉夫特仍不能确切地描述它从何而来,或具体在何处,但能间接地观察,体会那种奇妙的存在方式。
它可以是一串白银或玻璃般的光滑镜面,反射出似是而非的回忆,让人分不清哪边是真的。
在别的角度上,它像一粒鳞片,生长于某种存在的腹背隐秘处,独立又不完全独立,触碰时能感受到遥远的宏伟脉动传来,震慑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