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海特别战区相隔十二个时区的纽约,此刻正沉浸在不眠的繁华夜色中。
一轮残月高悬于曼哈顿林立的天际线之上,剩下的部分埋于晦暗中像是在被什么东西蚕食。
清冷苍白的光辉洒向大地,与都市璀璨的人造灯火交织,却未能驱散夜色的深沉。那月亮带着一丝非自然的、近乎金属质的冰冷光泽,静静地俯瞰着这座不夜城,仿佛一只亘古存在的、冷漠的眼睛。
这座繁华的都市从未因夜幕降临而真正沉寂,位于曼哈顿区东侧海龟湾的联合国总部会议大楼此刻更是灯火通明。Edc依托联合国框架建立,许多关键性的正式会议依旧会习惯性地选择在这片国际领土上进行。
夜色中,与会者们的车辆陆续抵达。
他们在踏入这片象征着合作与博弈的土地上前便经历了严格而繁琐的安检。随后,人们三三两两穿过公共花园那一段在夜晚显得格外漫长而静谧的步行道,走向那座象征着人类最高联合意志的建筑。
夜间会议并不常见,对联合国的一般工作人员而言这是实打实的加班。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代表团一行人也置身于这人流中。
单自远从安保人员手中接过自己的手提箱,将代表身份的证件郑重地挂在胸前,快步跟上前面几位年纪稍长的同事。
不知为何,他下意识地抬头望了一眼月亮,清辉月华透过树木枝叶的缝隙,在路径上投下斑驳而锐利的阴影。
他的心情难以平静,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同行的人们。
比起联合国广场通道旁那193面迎风招展的成员国国旗,以及诸如破碎的地球、打结的手枪等寓意深刻的艺术地标,此刻更吸引他的是那些平日里只能在学术期刊或新闻上看到的面孔。
“老师,您看!”他忍不住压低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对走在前面的领队老者说,语气像个发现了新奇玩具的孩子——三十出头的年纪在一众学者中确实是年轻。
“那位是沃洛普斯的戈达德教授!我看过他所有关于小型卫星长寿命任务性能优化的论文,真是开创性的思路!”
不等老师回应,他的目光又被另一位学者吸引。
“还有那边,是布劳恩教授!低轨道通信网络抗干扰技术的先驱!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见到他本人!”
“自远啊。”走在前面的老者,也是单自远的导师终于停下脚步,回头温和而又带着告诫地看了他一眼,声音沉稳,“注意影响。今天这场合,非同一般。”
单自远立刻噤声,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但眼中的兴奋光芒仍未褪去。
他凑近老师,用更低的声音疑惑道:“老师,我还是不太明白。这次会议不是关于海鬼的最新发现吗?为什么会邀请这么多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
老者深邃的目光落在前方宏伟的会议大楼入口。
“Edc既然邀请我们必然有其深意。或许,他们找到的答案正需要我们这些仰望星空的人来帮助解读。”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而答案的线索,可能并不仅仅在地球之上。快走吧,答案就在里面。”
一行人随着人流步入会议大楼。
内部空间开阔,庄严肃穆。与会者按照指引纷纷落座,工作人员悄无声息地分发着同声传译设备——尽管技术已能实现高度自动化,但在联合国这类涉及复杂术语和微妙立场的场合,人工校对的同声传译仍是确保信息精确传递的基石。
会场后方,摄像机的镜头已经架起,将把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画面,实时同步到世界各地更遥远的分会场。
会议尚未正式开始,大厅内的嘈杂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一个喧闹的市场。
各种语言、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人们或在寒暄,或在低声交换着信息。
严肃,是留给会议正式开始后的。而此刻,更多的是暗流涌动的好奇与猜测。
过多的航天领域专家齐聚一堂,这个异常现象早已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而一些拥有特殊信息渠道的人更是早已得知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分享关于海鬼来源的最新突破性发现。
两相结合,一个看似荒谬却又在逻辑上极具诱惑力的答案,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开始在人群中激起涟漪。
不知从哪一排、哪一席开始,一个流言悄然滋生,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蔓延至整个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