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搁几年前,赵王氏肯定和赵骅一样的想法。
赵淩一个庶子,能捡点嫡子用剩下的资源就不错了,哪能越过两个哥哥去?
但四年下来,她早就不这么想了。
在只有夫妻俩的车内,她没那么顾忌形象,白了他一眼:“四郎的马是太后赏赐的,能一样嘛。太后赏赐给四郎的东西多了,总不能太后赏赐什么,我们就得给大郎、二郎也添置什么。今后他们长大了,兄弟之间的差别肯定会越来越大。趁着现在年纪小,早点适应得好。”
赵骅琢磨了一下:“夫人说得在理。”
赵王氏稍微凑过去一点,小声道:“两匹马也不是买不起,可这样太打眼了。上次我去拜访师母,师母特意提醒过的,你可别忘了。”
赵骅的恩师是门下省侍中管博澹,天天弹劾这个弹劾那个,赵淩翻译为官方认证过的最强嘴炮。
因为有这样的恩师在,赵骅的同门师兄弟,大都为官清正,不善经营。
赵骅是个例外,但赵家对外的名声都是赵家格外会经营。
赵骅在外也只是平常,每天的饭食都是从自家带着去,马车也只是一匹马拉的。轿厢也看得出不是很新,只是维护保养得好。
像家中这次出行,除了他们自家的马车之外,另外两辆马车都是从车行租的。
赵家的宅子是有些打眼,但一来距离皇宫远,房价肯定要相对便宜一点;二来因为赵家人在外都相对简朴,大家都觉得这夫妻俩是把所有家财都花在了房子上面。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安居乐业嘛,谁家有钱了,第一个都是置办房产田地。
估计还借了点,说不定还是陛下赏赐的。毕竟赵骅初入官场的时候,干的活就是给陛下管理私库。
皇帝私库不对外公开账目,但其中的好处,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
赵骅一个没什么背景又初入官场的小子,能够升迁迅速简在帝心,显然是干得很不错,能够得到一些外人不知道的赏赐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都是解释得通的。
但要是赵骅一下给儿子们买两匹马,就太过打眼了。
赵骅听赵王氏一说,马上想了起来:“幸亏有先生。”不然他都不知道被参了多少本了。
赵王氏轻声道:“是得多感谢先生。”
赵淩不知道他的亲爹嫡母再商量什么,和窦荣一起慢悠悠骑着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后面一点。
最前面是两名经验丰富的护卫,控制着速度,引领着方向,也是为了防止发生一些意外惊到马匹。
赵淩还是第一次在皇宫以外的地方骑马,周围的街道坊市换了个角度看也很新奇。
他的生活本来就两点一线,除了家和皇宫以外的地方,都觉得新奇。
窦荣见他东张西望,也跟着他的视线看来看去,时不时讨论这个人在干嘛,那里又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