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刀枪举起,杀呀,就开始大肆血屠李延年的家。
这时恰有一人风尘仆仆,策马而来,到了门前,惊见李延年家已经是血流成河。大骇之下,此人掉头就逃。
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卫律,是李延年的知交好友。李延年向汉武帝推荐他出使匈奴。他刚刚回来,前来探望,却发现李延年正遭灭族。惊骇之下,他一口气逃到了匈奴那边,从此种下了苏武留胡十九年的因缘。
陛下想弄死谁?
朝野上下,只有一个人知道,汉武大帝为何要诛灭李延年家族。
这个人叫上官桀。
桀,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帝国的亡国之君,听起来很没情调。等闲人物,是不肯用这个带有明显贬义的字眼作为名字的。
但桀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武能生裂虎豹,文有拒谏之才。后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别人想对他说什么时,还没开口,他就知道对方要说的话,嘎巴溜脆的,把对方的废话堵在嗓子眼。
上官桀,人如其名,是当时西汉帝国智商排到前几名的人物。他出身世家,父亲累立军功,而他年轻时为汉武帝的羽林郎。他曾跟随汉武帝前往甘泉宫,时遇大风,车不能行,上官桀就卸下车盖,当遮阳伞替汉武帝打着。汉武帝欣赏他的勇力。
像所有的聪明人一样,上官桀也有个偷懒的毛病。汉武帝有段时间生病,上官桀趁机给自己放了个小假,把汉武帝的御马,饿得嗷嗷惨叫。汉武帝病好,发现这事后大怒,斥道:&ldo;上官桀,你是不是以为朕再也爬不起来了?&rdo;
当时就见上官桀,&ldo;扑通&rdo;一声跪下,眼泪说来就来,哗哗地淌,说:&ldo;陛下病了,做臣子的日夜忧心,恨不能以身相代,哪还有心情喂马呀。呜呜,求陛下杀了臣好了,求陛下杀。&rdo;
嘿,汉武帝最喜欢别人关心自己,见此顿时大喜,非但未追究上官桀,还给上官桀封了官。
按说以上官桀这过人的机智,是不应该被弄到塞外干危险活。但朝中的人精却有点太多了,而能干者如上官桀,反倒显得凤毛麟角。结果,此次李广利远征大宛,上官桀也是随军的将军之一。
一出塞外,上官桀就意识到自己被人坑害了。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后方连个度支粮草的都没有,这他妈叫打仗吗?说是坑爹还差不多。
但究竟是谁坑谁,这个问题,上官桀还没弄明白,他只能继续向前挺进,沿途遇到城池就打,不打没吃食。打下来大家就狂吃,打不下来,就饿着肚子寻找下一个目标。就这样打来打去,几万人的队伍,只剩下几千人了。
于是上官桀跟随李广利,开始战略撤退。
不撤不行啊,不退剩下的这点人,全都会死在河西。
但等残兵退至玉门,却发现玉门关前,有一排森严的汉军,传旨称:&ldo;李广利及随从人员,有一人敢入玉门关者,则悉以斩杀。&rdo;
啥意思呀这是?
当时李广利吓傻了,上官桀等人,也是大为震骇。
远征在外,这些人不知道李延年全家被灭族的消息,只能用猜的:陛下这么弄,到底是想弄死哪个呢?
可出来的人这么多,到底是谁惹到了陛下,这又如何猜得到?
就在这胡乱猜测之中,荒凉的沙漠上,突然间烟尘大起。
匈奴归来。
曾大破车师,俘获楼兰国国王的名将赵破奴,陷入了匈奴大军的团团包围之中。
匈奴出击
匈奴乌维单于机智地折腾过汉国使者之后,不久就死了。他那年幼的儿子接管权力,史称儿单于。
儿单于年龄虽小,却不服不忿,发誓要与汉帝国决一雌雄。他的凶悍令得匈奴左大都尉忧心忡忡,担心这孩子太坑爹,就秘密联系汉廷,请求投降。
朝廷接奏大喜,命公孙敖于塞外建筑了一座受降城。但公孙敖很机智,把受降城建造得离匈奴人远远的,这样就保证了安全。
公孙敖是安全了,但匈奴那边,左大都尉就有点为难了。他决定杀掉小毛孩子儿单于,率匈奴各部归属汉廷。汉国朝廷对此表示强烈支持,特派了名头最为响亮的赵破奴及其儿子赵安国,深入塞漠两千余里,接应左大都尉的叛乱。
赵破奴率了两万骑兵出发了,不承想那儿单于年龄虽小,本事却大,左大都尉的叛乱,被他察觉,儿单于当机立断,率匈奴铁骑奔袭左大都尉部属,左大都尉掉以轻心,当场被杀掉。
左大都尉身死名灭,赵破奴就没啥可接应的。但他想来都来了,就近找个匈奴部落,意思意思吧。遂攻击匈奴一部,俘获两千余老牧民。
这也算是赵破奴纵横塞外以来,打得比较精彩的战役了。于是赵破奴兴高采烈回师,行至距公孙敖修建的受降城八百里的地方,就见前后左右,地平线的尽头有一道黑线。这黑线越来越鲜明,轮廓越来越清晰。等赵破奴看清楚,登时傻了眼。
全都是匈奴骑兵。
总人数不少于八万人。
匈奴哪儿来的这么多人?
当时赵破奴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场仗不用想了,他只有两万来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被匈奴人打死,是无可避免的事儿。
打死就打死好了。赵破奴父子想得开通,军人们,被人打死在战场上,是迟早的事儿。这事赶早不赶晚……其实也不是那么急。当下命令军士安营扎寨,与匈奴兵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