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出身贫寒,以前的他是没读过《史记》的,可是在加入糜旸麾下后,好学的邓艾就经常找糜旸借书观看。
项羽可谓是数百年前最为璀璨的名将之一,对于他的事迹邓艾早就仔细研读过,所以四面楚歌这一计策邓艾是知道的。
他也知道这个计策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四面楚歌不是要诱发敌军军心动摇,它是在敌军已经军心动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这种心态无限扩大。
正如当今士徽大军所做的那般。
若是汉军没有感染瘴气从而军心动荡,那么士徽大军所散布的这个消息,根本就不会让邓艾感到棘手。
他甚至都懒得搭理。
但在汉军已经军心动摇的情况下,这个消息传播开来后的杀伤力就是十分大的。
身处异国他乡感染恶疾,这时候人的思乡之情最为浓郁,落叶归根是当世所有人的心中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这个消息无法证实,可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引发汉军心中的猜疑。
人心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人心并不需要确切的消息就会产生疑虑,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作合适的引导就好。
不然当年项羽难道会真的傻到单单凭几首歌,就论断楚地都已经被刘邦拿下了吗?
或许当年项羽就是与邓艾想到一处,所以他才会悲观的做出那个论断。
石苞是没听过四面楚歌之计的,可是他却能直观感受到这个计策的恶毒之处。
当这消息在汉军大营中渐渐传开之后,很多士卒都不由自主的询问上级将校,外面敌军所言的消息是否是真的。
虽然各级将校都在否认,可这种现状足以证明这则消息已经在进一步动荡大军的军心了。
也就是因为这种现状,才让石苞焦急的来寻找邓艾。
邓艾从石苞的口中得知了目前汉军大营的现状,在得知这点后,邓艾的脑中不断在思考着对策。
而帐内的石苞,也在焦急的不断走来走去。
很明显石苞也在思考对策。
在走了好一会后,石苞对着邓艾提出了退兵的建议。
之前议事时没有一位大将有退兵之意,那是他们觉得目前汉军面对的局势还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只是当今日敌军使出四面楚歌之计后,石苞觉得这种局势已经到来了。
可对于石苞的撤退建议,邓艾却下意识地否决道:“不能退,我军这时决不能离开营垒。”
见邓艾断然否决自己的建议,石苞大急,他意欲再劝,可邓艾却率先开口对他解释道:
“我军军心正在动荡,加之身染瘴气的士卒尚未痊愈,若这时我军轻率的离开大营,在无营盘的保护之下,敌军一旦趁机发动突袭,我军危矣!”
对石苞解释完这一点后,邓艾又对着石苞说道:
“虽然敌人的计策颇为毒辣,可这个计策却非一时奏效之计。
我军上下皆熟读七斩令,七斩令乃是君侯的威严所在,有七斩令的威慑,我军的军心不会马上崩溃。
正因为局势危急,所以我们这些将率才更加不能乱,以我所料,或许这时就有大量敌军埋伏在我军的归途上,想着伏击我军。
我军必须步步为营,否则你我身死事小,辜负了君侯对我等的期望,那将来你我有什么面目面对君侯?”
邓艾在言语中提到糜旸,让慌乱的石苞犹如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一般,瞬间冷静下来。
死亡不可怕,可要是让他辜负糜旸对他的知遇之恩,那比杀了他更让他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