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语气很是笃定,他知道这个议论,就是刘封派人暗中流传出去的。
原因很简单,当下组成大汉政治的三大势力分别为元从,荆州,以及东州。
其中元从系与荆州系大臣分别因为关羽与诸葛亮的原因,都对刘封感官不佳。
而东州系大臣目前比较佛性,只要不触及到糜旸的利益,他们很少会去主动做某些事。
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刘封自己的人之外,谁还会自发的为刘封议论这件事?
况且刘备对刘封很了解,性情敢作敢为的刘封,是会做出这样事的人。
听到刘备笃定的语气后,刘封也失去了狡辩的心思,他老实低头道:
“儿臣知错了。”
见刘封认错,刘备也就失去了对这件事关注的兴趣。
正如他所说,在这件事上他并未有怪罪刘封的意思。
因为刘封做这件事,乃是可以理解的。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刘备善于知人的前提,在于他一向正视人性。
不过刘备似乎是为了安抚刘封,所以他随后还是开口许诺道:
“若你真心为大汉效命,该属于你的,朕将来一定会给你。”
在得到刘备的这句许诺后,刘封大喜。
他的父皇,从不食言。
看见刘封喜悦的脸色,尚未找到猎物的的刘备,抱着拉近刘封与糜旸关系的想法,问刘封道:
“你觉得大将军如何?”
面对刘备的询问,刘封一下子愣住了。
不是他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实在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多了。
当下天下间对糜旸的议论可谓是滔滔不绝,刘封自然也听过不少,他可以随意摘取几个回答给刘备。
但一向知人的刘备,又怎么会不知道大将军的为人呢?
故而刘备问这个问题,一定是有深意的。
想到此,刘封再次斟酌着回答道:
“于军略上,臣不如他。”
就算刘封再骄傲,他也不敢说他的军略在糜旸之上。
不然恐怕都不用刘备嗤之以鼻,就算是一梁州乡间老夫听到这答案后,都会不自觉地想着冲来冲刘封啐上几口。
但性情倨傲的刘封,在说完这一句话后,还是在心中暗暗想道:
他只是军略上不如糜旸而已,糜旸也有不如他的地方,例如身份。
纵使糜旸再如何优秀,他只是刘备的外侄,至多再加上一个徒弟的身份。
但他刘封却是刘备的皇子,是将来能够封王的人。
糜旸与他的身份,又如何能比呢?
而刘备在听完刘封的回答后,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