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周边,最大的地主自然是前襄阳王,当今的皇帝。
其次还有襄阳城里的豪绅,还有就是王凡。先后赐予王凡的田地达三千亩。
于是与扩建区内的农民和地主进行置换,绝大多数都同意了这个要求。
但仍有极少数不愿离开固有的土地,王凡也不急,你不愿意就先放在那。
三万人休息三天,对照花名册点名,两千城管军跟着县府两衙的吏员忙了两天。
三天一过,三万人按照制定好的花名册分成四队,工部官员带领下去了四座城门。
他们的任务是,在原来的护城河外再挖一条河。
原来的护城河宽十丈深两丈,新挖的河宽二十丈深三丈。
挖出的土方回填城中低洼的地区,而位于城北的方向地势平坦,没有可填之处。
于是挖出来的土方便堆在城墙之下,以后用来回填老城区的低洼地带。
而城北的扩建区域也是最早交割完毕的,这里大多都是襄阳王的田庄。
也有极少数其他城中富豪的庄子,王凡出门找他们一谈就搞定了。
王凡在建城之初就把襄阳所有上得了台面的豪绅聚到一起,开了一个会。
首先言明扩建襄阳的目的,和能带来的好处。
又言明建城属于王凡本人出资,却是所有人受益。
第一,城外三万劳工的伙食谁来承包。
第二,东、南、北三面新城的基建谁来承包。
第三,护城河上的桥梁谁来承包。
王凡在四海酒楼现场召开了竞标会,最后每项工程都名花有主,并开始分头行动。
王凡这种把利益分享的行为很受大家的欢迎,以前他们就以王凡马首是瞻,现在王凡晋爵侯爵就更无异议了。
最先动工的是北城,按照工部规划的标准开始建房舍、建店铺、建兵营以及公共集市和花园。
王凡的分包计划是正确的,全靠他自己效率慢不说,配合度肯定不高。
现在这样,好多事不用王凡出面就解决了,现在是大家的事当然大家解决。
挖河的速度有些慢,工部的官员找到王凡,说监工的态度太过和蔼。
王凡便把没事可干的四五百禁军俘虏派去监工,效果立竿见影速度突飞猛进。
半年以后新挖的河贯通,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襄阳的城墙不见了。
原来城墙的墙砖变成了护城河的堤坝,变成了连接河两岸的桥墩。
城墙中间的夯土形成了一条土龙,留给建房的人砌墙。
沿着河的两岸建起了一间间店铺,全是十米长八米宽的标准,足足有四千多间。
店铺后方间隔三丈是民居,长宽相同,不过是由平房变成了二层小楼。
全城搞基建导致护城河里的水已经用去大半,河里的鱼都看得清清楚楚。
北城的工程已竣工大半,南城和东城已竣工小半,护城河的水是主要的用水来源。
河上的桥梁已基本竣工,值得一提桥面用了新的技术。
一种叫做水泥的材料被用在了筑桥工程中,里面还添加了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