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这边,甚至因为有各大世家豪强的协助,推行得更为迅速。
他们在丝路沿途与靠近汉土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类似城邦的堡垒。
堡垒外垦植牧草与大豆,堡垒内修建拥有土炕与烟道牲畜棚的房屋。
这些城邦堡垒,又被迁入了与汉廷镇抚司亲近的各羌族部落。
他们成为镇守丝路的常驻力量,每日有骑士沿着丝路往返巡逻,保障商旅安全。
汉廷官员教会了他们收取榷税,以及为商旅提供食宿等赚钱的赚钱方式。
这些羌族部落很快发现,维护商路比他们偷偷抢掠所获更稳定也更多。
所以更热心的参与到服务商贸的事业之中。
当然无论是匈奴还是西羌,所有的这种城池之中,尽皆修建有周庙。
至于修建周庙的理由,那当然无比充分。
匈奴那边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是夏后桀的儿子淳维在夏部族被商部族所灭后出逃繁衍起来的部族。
所以与华夏系出同源。
至于西羌,那更古老。
《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出于西羌。”
《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娰姓也……长于西羌,西羌夷也。”
西汉陆贾《新语·术事》云:“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
西汉《盐铁论·国疾》载:“禹出西羌。”
东汉牟融《理惑论》载:“禹生西羌而圣哲。”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而诞生禹的西羌,当然也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当时的人们都是这么认为的,连羌人自己都这么认为。
商朝建立之后征讨四方都会在占卜文中说原因,唯有征讨羌人从来不说原因。
大抵也就是因为羌为夏后氏的起源,商人攻击羌人属于政治正确。
但羌人会被视作异族,皆因其时讲求衣冠华夏。
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
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
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国语·郑语》曰:“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诸夏的基本团体包括夏、商、姬、姜四氏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
相对于匈奴那边尊周庙,西羌这边跟周制关系更大。
因为禹为姒姓始祖,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周公旦是太姒所出,等于西羌与匈奴皆为周庙圣人的母族。
如此身份尊贵之族,岂可因失衣冠之礼,不复诸夏沦为夷狄?